事情经过怎么写(散文:一次偶然的聚会)

作者:访客 时间:2023年08月25日 00:46:51 阅读数:2人阅读

一次偶然的聚会

汪玉春

世界上有些事情,看似偶然,实则在偶然之中,也蕴含着某种必然。

我今年75岁了。前些日子,整理旧照片。我偶然发现了一张1967年初在南昌革命烈士纪念堂前的合影。照片上12个面相稚嫩的男女学生,横扯着一幅步行串联“长征队”的队旗。旗帜上面标示着“长征”路线: 烟台__瑞金__井冈山__遵义__延安__北京。

这张泛黄的老照片,引起了我对57年前那段生活的回忆。当时“文革”刚开始,全国处于“革命大串联”的热潮之中。开始是乘车串联,后来挤不上火车了,就生出了个“步行大串联”来。当时,我们烟台四中的12名学生,自行组织起一支“长征队”,立志要重走长征路,接受再教育。

就这样,12个乳臭未干的热血青年,打起背包就出发。我们走山东,经徐州,穿大别山区,过九江,历经两个多月,到达南昌市。恰在这时,北京发出了“停止大串联,复课闹革命”的指示。于是我们经过短时间的休整之后,从南昌乘火车打道回府,一路返回了烟台。

这张小照片,历经半个世纪之久,又跳跃在我面前。但是它实在太小了。于是,我把它经过扫描、去除旧痕、放大,扩印成六寸照,赠送给了能联系上的几位老同学。他们拿到照片后都很兴奋。有一位女同学还自动承担起了联络任务,说是要想办法把这些人再聚合起来,看看各位现在的形象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这位“秘书长”还真成功了。她把尚能找到联系方式的六位同学召集起来,举行了一次聚会。虽说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磨炼,但大家的模样没有大改变。就像电脑制作的模拟画像似的,大家脸上不过横七竖八地增加了一些皱纹而已。

三年以后的1968年,大家陆续离开学校,开始了各自的社会生活之路。这条路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离开学校,进企业当工人,上山下乡当农民,参军当兵。用当年时髦的话来说,叫做“接受工农兵再教育“。第二个阶段是从工农兵岗位上再次分化,有的当了干部,有的回城当了工人,也有的成了教师,而我则从港务局装卸工人岗位,进入报社干了记者编辑。无论在什么岗位上,大家都尽职尽责,无怨无悔地工作了几十年。这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之一。第三个阶段是,我们这些人辛劳一生之后,都“平稳落地”,成功地退了休,过上了领取退休金的晚年生活。这看起来没什么,可也不那么简单。试想一下,倘若是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动了歹心,走了邪路,受了处分,那该多么悲哀啊! 所以说,别看“平稳着陆”这四个字看似简单,但是在一生中能够守住做人的底线,不犯错,不走偏,不昧心,也不容易,也值得庆幸。

人吃五谷杂粮,常有病痛。凡人俗子谁能例外?12人中,前几年就有一人因病去世了。到了这把年纪,原装的零件也都严重磨损,谁也免不了与疾病打交道。不过,我十分佩服一位女同学的心态。聚会中,她谈到,近些年来常生病,光手术就做了四次,肚皮上留下来四处疤痕。但是她看得很透。她说,年老了,活着就要受罪。与其整天唉声叹气的,还不如快乐一些,该治病治病,该乐呵乐呵。那天聚会的六人中,数她最活跃,一点也不像做过多次手术的人。我不由得伸出大拇指赞叹不已。有了这心态,也就有了令人羡慕的晚年。

一张老照片成就了一次聚会,勾起了对人生一些问题的思索。感谢生活!

(本文作者汪玉春退休前系烟台日报社高级编辑)

作者地址姓名: 芝罘区南沟街59号内8号

事情经过怎么写(散文:一次偶然的聚会)

汪玉春

壹点号 汪玉春
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